EN
社科要闻
社科要闻
社科要闻
社科要闻

[人文学者]李宗刚:依然活在人们心中的冯中一

作者:

2017年06月18日 13:36

浏览量

冯中一先生离开他所热爱的诗歌和写作讲坛已经有十个年头了,但是,人们并没有忘记他。2003年4月19日,冯中一的生前友好和学生,在必威西汉姆联官网文化楼的会议室里,举行了冯中一先生八十诞辰纪念活动。必威西汉姆联官网文学院知名学者、中国现代文学史家、博士生导师朱德发、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王兆山、诗评家吕家乡、袁忠岳、民主党派人士查国华以及原中文系主任韩之友、现文学院院长周均平等学者参加了这次活动。

作为一次民间的活动,这次活动是由冯中一的生前友好博士生导师王万森、杨守森教授和研究生侯书良、鹿国治、王邵君、吕周聚、张小琴、郭洪云等人发起。

冯中一作为一位知名的诗歌评论家,参与了中国八十年代的新诗的历史进程,他以诗评的方式,积极地参与了朦胧诗的讨论;他作为一名教授,又在诗评之外,担纲着中文系的写作课教学任务,并且在写作教材建设和文学新人的培养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作为一名热爱文学事业的学者,他和流动不居的文坛有着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并且在1993年出任了山东省作协主席;作为一名社会活动者,他兼任了山东省人大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山东省委员会副主委等职务。

在冯中一先生八十诞辰纪念活动中,朱德发教授就冯中一先生的贡献进行了自己的解读,认为冯先生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是在诗评方面,他通过具体的诗歌解读,发见其中所蕴涵的新时期的诗歌的发展方向,这甚至可以说是其参与朦胧诗的讨论时的一种鲜明的学术特点,因此,在其所构建的诗评世界里,被当时的诗歌评论界认为是有着自己的特色而没有引起广泛注目的诗评家,今天我们重新审视其诗评,可以更为清晰地看到,冯先生所体现出来的那种诗评特点,对于崇尚从理论到理论的文风依然有着匡正作用;其二是在写作课教学方面,他不仅在教材建设方面有着自己的贡献,而且也建构了有着自己特色的写作课教学特点的新模式。其1986年主编的《常用文体写作教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可贵的是,他的写作课教学不是从理论到到理论,而是秉承了他的诗评的特点,注重从写作实践入手,从写作的内部规律入手,身体力行,导引着学生的写作从实践中完成自己的内化过程,对此,我听到不少受过他教诲的学生再三地提及他的写作课对于自己的重要作用;其三是在社会活动方面,他用自己的诗评和行动,找寻知识分子的社会价值的实现途径,表现了一名有着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的那种心系社会的使命感。其四是在个人道德修养方面,他体现了知识分子的道德文章。他作为一名有着较高社会声誉的学者,一直摆正自己的社会位置,待人谦和而不失自己的立场。朱德发教授在充满理性解读的同时,还深情地回忆了和冯先生在聊城一起教学和生活的一些场景和由此而结下的友谊。

诗评家袁忠岳认为,冯中一先生尽管已经离开我们十年了,但是,我们并没有忘记他,他恰如臧克家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有的人死了,但他仍然活着;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冯先生便是一位虽死犹生、既平凡又伟大的诗评家。

作为冯中一先生的学生,现省作协副主席王兆山在深情地回忆了冯先生如何导引自己走上写作道路之后,又作为作协的一员,表达了自己作为下属对于自己的老领导的缅怀之情,高度评价了冯中一先生在出任省作协主席之后为山东文学界的发展所作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是他那种“你想让他马虎他都无法使他马虎”的工作作风,一直为作协的同仁们所称道,并且已经成为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

民主党派人士查国华教授从自己如何在冯先生的导引下,从事民主党派工作,进行了回忆,认为他所体现出来的那种高风良节是所有从事这样的一些社会活动的民主党派人士的楷模。

在纪念会上,李继增、韩之友、周均平、杨存昌、济南大学教授贺鸿凤、山东文艺出版社编审侯书良等人也作了发言。

作为同事兼诗友的吕家乡教授最后深情地总结了冯先生的诗色人生,认为冯先生本身就是一部诗书,他折射了那个时代的一些风风雨雨,他的苦难人生和对于苦难人生的反抗,本身就是一首不甘于命运的抗争曲;他所体现的知识分子的优点和由此而带来的一些脚色本身的局限,也可以看作是知识分子的一个典范。他有着满腔的热血和远大的社会抱负,理应在这样一个风流辈出的时代里更为自由的展现自己的风采,实际上他是用一种自己的方式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不管怎样,冯中一先生作为一个有着自己的学术贡献和节操的学者,永远值得我们认真地研读。

这,自然也代表了所有与会的40余位学者和学生的一种声音。(该文刊发于《联合日报》)2003年5月2日


Baidu
Betway·必威(西汉姆联)唯一官方网站